面试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
- 时间:
- 2018-12-20 14:51:22
- 作者:
- 章老师
- 阅读:
- 来源:
- 湖北教师资格证报名
像上述教例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过于求细、求全是考生普遍的心理特点。然而这样的“提问”之“弊”过于明显。“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板书”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绵延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
而“主问题”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所以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艺术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对于不同的文章,至少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入手:
1.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我在《童趣》的教学中,围绕题目中的“趣”字,我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文中叙述了哪几件趣事?其中有什么趣味?作者为何能体会到“物外之趣”?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更多的生活的乐趣?以此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注意观察、保持童心童趣。 又比如《伟大的悲剧》,关键字眼在“伟大”与“悲”两个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斯科特的南极之旅“伟大”在哪里?“悲壮”在哪里?让学生跳出个人得失的局限,深入思考南极探险在人类史上的伟大意义,培养勇敢执着追求理想的品质。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2.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入手。文本行文思路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也是读者解读温柔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所以我们可以以此入手。比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又是如何说如何做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当然,以结构设计问题时不用完全遵从行文的顺序,而应从作者的写作思维出发,加上教师的思考,重新架构。
3.可以从文章的思想方面入手。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涵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这些蕴涵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今天的课特别好懂?只要我们通过各种问题的恰当巧妙设计,就一定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高学生把握主题的能力。
4.可以从文章的联结点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行道树》一文的教学中,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寻找文中的中心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根据这一中心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神圣的事业指什么?痛苦是什么?深沉又是什么?一点揭全篇,直接解决文章的教学重点,即理解本文的主旨。又如在《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5.可以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入手。在《马说》的教学中,我提问道:“假如你现在只是那个养马人,但是你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伯乐,你该如何去努力?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以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感悟。在《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我提问:作者提出我们人类要敬畏自然,你们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让学生尝试挑战权威。在《五柳先生》的教学中,我有意说:“五柳先生虽好读书,却是个穷鬼、酒鬼,你们喜欢他吗?”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6.以细节为切入点。文本中的细节是作者写作时精心的设计,因而文本的解读离不开细节。《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必修一的一篇。是让很多老师为难的文言文。主要原因在于高一学生很难体悟文中作者在西山的启发下走向自我解脱、物我两忘的境界的过程,更不用说情感上和心灵上的共鸣了。而文本中作者有意设计了两次饮酒的细节,前后对照巧妙暗示了自己情感的变化过程。为此可以设计问题如下:文中作者提到了两次饮酒和醉,那么两次饮酒的原因和两次醉的程度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可以找到作者在游他山时的“倾壶而醉”这一动作下的“恒惴栗”及“颓然就醉” 这一动作下的“心凝神释”,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西山之景对作者带来的震撼、鼓舞和支持。
7.以留白为主问题的结点。很多精彩的文本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而这些留白,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操场,是课堂教学的结点,能起到余味隽永的教学效果。比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故事最后,老人留在了桥边。而老人最后的命运如何,作者没有交代。知识告诉我们,法西斯的飞机没有起飞,猫会照顾自己,这是老人仅有的幸运。那这份幸运能持续多久?老人最后有没有离开桥边?老人最后的命运如何?这些都需要读者根据文章内容去思考和体会,针对这些留白设计的问题,在学生心里画上一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把文本的解读引向内心。
总之,有限的面试时间、对文本的不同解读,需要我们抓住文本,设计出简洁有序而牵动全文的主问题,达到整体与细节的和谐统一。
免费领取教资笔试/面试/普通话备考资料> >